发言人一: 刘 洋(2006级博士生)
题目:反思和批判:发展和农村发展的中国内涵
伦敦经济政治学院院长的讲座听了个一知半解,可惜英语底子不好。有听仔细的可以将内容概括下来,在回应中介绍一下,也有人在做整理工作,不久应该能够看到中文版的。
回到主题上,为什么要反思发展及中国农村发展的内涵?我们大可不必这样的钻牛角尖,因为具体的东西大家可能都了解:历年人类发展报告和世界发展报告的题目就足以告诉我们发展是包含一系列惠及穷人、解决水问题、关注下一代、千年发展目标的东西。所以当别的专业人士问我们这个问题时我们大可拿这些搪塞过去。更何况我们的课本上明明有对发展的详细定义(参见叶敬忠《发展项目教程》等一系列书籍),所以不如谈点具体的问题,比如毕业论文选题的问题。
我们的论坛就是要讨论这些大的问题。这种考虑有二。
第一、尽管我们对发展做出了描述。而且可能会详尽而有说服力(比方说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生态环境等方面做出的描述),但是我们自己仍然会没有底气,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的弄清楚为什么发展是指这些的发展,而且这样的包罗万象而不知核心在哪的叙述也不能给我们学发展的以任何学理上的自信和方法上的安然。毕竟,很多学科都在研究着这个问题,而且做的很深入。
第二、我们的毕业论文尽管可以在不明了发展含义和中国农村发展的特定含义的背景下也可以做得很好(比如我们的统计分析学的好,收集一系列数据一分析,再加上一些精致的模型:五大资本一测量。也能够顺利过关),但是我们还是没有底气说自己已经体会到了发展的本质及对中国农村来说的特殊内涵。
所以,我们需要反思和批判!
反思和批判就从对发展学和其核心词汇“发展”开始。
第一、如果仅仅从狭义上来讲,我们可以把发展这个概念限定到“项目干预”这个范围,那么发展学就是研究项目干预介入后,待发展社区的社区所产生的变化,当然,我们期望的发展是再好的方面的发展。这样的定义可以使我们心安,即我们是研究项目干预过程和项目干预对社区的影响的。
第二、仅仅从项目干预的角度来定义发展学这个学科可能会使一些人不满意,因为这个范围太小,而且纯属应用性的行动研究(用词不一定准确啊),而且仅仅这样定义势必造成理论渊源太浅的问题,其他人很有理由质问我们:你们的发展学能是一个学科体系吗?充其量是其他学科理论的应用而已,所以不如叫“应用社会学”或者“应用经济学”算了。那么我们就要拓宽思路,将发展从广义上定义。这样,发展就被定义为“变化”,有正有负的变化,但是我们不能出现一个变化学啊,所以就要追根溯源,将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行动者导向理论、自由和能力理论都纳进来,蔚为大观,同时也使发展学含混不清,其核心词汇“发展”成了一个大家都在用,却所指大相径庭的概念。
第三、中国农业大学致力于创建发展学科,形成自己的农大学派,但是目前的硬伤无疑就是发展的内涵和发展学的内在理论硬核及其逻辑体系没有得到透彻明确的理解和建构。(更可能的是已经建立起来,但是我却没有领会)所以,目前对发展的理解既自相矛盾,又包罗万象。这体现在虽然将发展理解为变化,但是实际上却解释为进步、变迁、转型、自由平等加民主、公民社会与善治、扶贫与妇女发展、生态和谐与资源平衡。如此等等,每一个美好的理念提出,都可以装进发展的大筐中。
在谈到中国农村发展时,首先是因为发展含义模糊,其次是我们的发展理念引自国际,抽离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以失败的案例可能要多于成功的案例。这个时候,我们就拿“理念超前”来聊以自慰。
反思和批判是为了明确方向,更好地前行。如果大家群策群力、反思批判,那么问题也会清楚很多。
这里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第一、不要追求发展概念的包罗万象,概念的界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以现象的表述来展示发展的含义是不可取的,因为大家都在谈发展,你不可能把所有社会的、生态的、技术的、政治的、文化的都包含进去,这样,你看似什么都研究,其实什么也研究不了。另外,我们不必忌讳词语的不精确而将发展理解为一个永远正确的不偏不倚的“变化”上面。因为学者们和公众们在使用发展一词时明明白白在指示一种进步,一种正向的变迁。发展就是一个好词,我们完全可以正向的定义它。
第二、农村发展需要有中国的内涵,因为我们不能研究整个世界的农村,我们有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西方学者研究中国,研究中国农村并不是抱着发展中国的思想来的,大部分还是关注到中国的腾飞是否会影响到自己的国家,中国消耗能源的增大会不会影响本国资源的消费。尽管不明说,也是有这个考虑的。中国农村发展的问题必须要中国的学者们思考,要中国人的行动。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一切只能靠自己。所以,中国农村的发展不是一个纯粹理念的问题,而是一个特定时间特定空间的问题。
第三、即使从发展学的理论脉络来看,发展学就是研究后进国家怎么样前进的问题,即使不是赶上先进的国家,也是可以平等分享世界发展成果的问题。当然,这里又要牵涉到什么是后进和先进的定义问题。这是一个好问题,但是如果我们这样问下去的话,发展又会回到变化这个不偏不倚价值中立的概念上来了。
也就是说,我主张,发展是有价值预设在里面的,发展学不是价值中立的学科。
其实,历数西方发展理论,哪一个又不是暗含了价值的预设?现代化理论预设了西方发展道路的中心论,依附理论预设了后进国家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世界体系理论似乎以不偏不倚的态度提出了世界体系,但是中心、边缘、半边缘的分法已经预设了自身的优越,即使行动者为导向和自由能力的理论背后的理念也透漏出自身价值观的普适性,(龙就特别强调小企业的优越,森也给自由以工具上和本体上的重要地位)这些理念价值丝毫没有想到中国文化价值中的“责任和义务”伦理至上的因素。所以我说,发展学是一个存在价值预设的学科。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大可不必用“变化”这样的价值中立但是却所指太泛的词语了。
啰里啰唆先发言这些吧。余意未尽,我将在回应大家的发言中继续阐述自己的观点。
看书(资料)有限,如有偏颇及拾人牙慧之说,请大家见谅,无知者无畏嘛,不怕贻笑大方才能进步!哈哈。
刘洋
2007年5月17日星期四夜于宁夏银川
郭海霞(2006级博士生)的回应和评论:
本着争论的目的,我把你的发言扣的很仔细,目的是展开争论,我觉得争论对一个人的逻辑和严密性很有帮助,问题是会越辨越明的。因为把你当自己人,所以敢放心大胆的说,不怕得罪你,呵呵。有不当的地方,刘洋弟海涵哈。
当前中国人所处的历史背景是我们在三种现实条件下生存和生活:不再珍视劳动、无生气的社会主义;赤裸裸、适者生存的资本主义;高扬现代化和民族尊严大旗的发展。
现实中的发展,一路朝所谓“现代化”狂奔,什么环境问题,什么关注公平,什么资源利用,哪一个也没有GDP让人梦萦魂牵!“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循环经济”喊得越多,越沦为口号和概念?
我觉得很难给“发展”下一个确切的定义。问题可能在于它把太多东西都囊括了,正如你说的,当一个东西什么都是的时候,它也就什么都不是了。
因此,可能需要首先厘清发展的本质是什么?弄清楚了本质,概念也就八九不离十了吧。
至于什么是其本质,还没搞明白,呵呵。
如果跳出“把发展看成一种有理论、有方法论、有特有研究方法等的一套复杂的体系”的思路,简单点,把发展看作一种研究问题的视角(角度),这个角度可能关注现实发展的可持续性,可能关注穷人利益,可能关注增长的公平性,无论关注哪一方面,我觉得发展这个角度的研究确实是富于启示意义的。
对于刘洋弟所说的发展存在预设价值这个问题,我有以下保留意见:
首先,因为要突现科学性,所以社会研究强调价值中立,目的是保证研究和结论的客观,科学研究毕竟追求理性。在研究中保持不被感情左右的理性,其实是件很难的事情。
其次,在价值多元的年代你如何证明你所主张的价值的正当?我觉得研究选题本身就是价值选择的结果,怎么还要预设一个价值呢?
第三,“现代化理论预设了西方发展道路的中心论,依附理论预设了…”,这是随着理论在现实中应用的扭曲与失败,后来研究者对前位理论的批判(当然,研究的路径就是批判前人→进一步研究积累→供后来人批判)。我觉得后来者的这些批判是事后诸葛。
假如现代化理论真的是一开始就预设了西方发展道路的中心论,而不是基于当时发展中国家萧条落后的情势,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等,切实研究提出的理论体系(解决方案),那么:①它能成为当时甚至今日广为认可和接受的理论吗?充其量是政策建议罢了;②为什么当时的发展中国家(无论专家还是政府)把现代化理论作为一剂良药呢?③科学(非伪科学)真的是有国界的吗?④任何理论都是有缺陷的。不能把事后发现的缺陷,当作其预设的吧。
最后,现实中,近来学者们开展的某些大规模社会调查,面对底层社会的苦难却强调价值中立,结果是:借用科学的手段来遮蔽生活现实,麻痹人们的思想,不提供新的知识。对于这种情况,我觉得永远也避免不了,研究者也是一个鱼目混杂的团体,不是吗?
左停老师的回应:
大家一起思考,讨论非常好,如果做一个可以网站论坛,有我们的讨论,也有其他人(年级\硕士\圈内的朋友),我非常支持,我们注册过几个网址,还没有用呢.....
毛绵奎(2005博士生)的回应:
我想左老师的建议是很好的,但是不一定需要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网站,我们现在正在运行的农村发展研究网上的论坛就可以,但是一个致命的缺陷是服务器在校内,外面登陆是非常满的。关于这一点,可以考虑把这部分功能转移到正在转换服务器的CBNRMASIA网站上去,那个服务器是公共服务器,速度很快。另一个问题是,虽然这种邮件的形式受众面不大,但是大家都会看,都能参与进来,如果是网站论坛则有时候只是看,或者干脆不上网,这样参与率反而不高,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农村发展研究网的网络论坛一直比较冷清的重要原因。
我想我们可以组成一个非正式的管理委员会,每一期的主题大家轮流主持,管理委员会的职责就是负责组织和最后的资料整理工作,这样如果有可能,我们大家的发言稿还可以整理后以适当的形式进行发表,这也是对我们专业进行学术宣传的帮助。
只是一些想法,关于本次主题的发言还没有认真考虑,随后会发表我的看法:-)
李春霞(2006级博士生)的回应:
分析得挺好,希望论据充足些。